365电子知识中心详情

【历史】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浅谈各时期耀州窑瓷器的特点

  耀州窑是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陶瓷烧制的著名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宋代六大窑系的一个窑系。

  宋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

  宋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一·唐代耀州窑特点

  唐代耀州窑以烧青釉瓷与黑釉瓷为主。同时还烧造一种铁镁结晶釉,类似茶叶末色,故称茶叶末釉。

  唐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1.器胎特征早期多呈深灰色,仅少数为灰黄色,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气孔,烧成后往往有点状铁斑痕出现。盛唐青瓷,胎呈淡黄色,较粗糙,胎土不太均匀,内可见气泡和颗粒状物质。到晚唐时,胎质渐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现的点状铁斑。

  2.器釉特征盛唐青瓷,釉料不够精细,釉色青褐或青黄,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甚至出现木光。晚唐时,青瓷釉呈灰绿灰青或青显灰色,釉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征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以后造型渐多,器壁渐薄。

  4.装饰手法贴花绘彩并开始划花和戳印花。

  5.装烧工艺特征唐代主要采用三足支垫方法,烧成后盘碗内底心均留有三点烧痕。

  6.施釉特征初唐施于口下,后渐向下发展;唐时,器外大部饰釉,仅眮下和器底露胎;唐以前,施釉不均匀,见有垂釉和流淌现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变为通体施釉。

  7.底足特征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晚唐时期,盘碗底足为流行的宽矮圈足玉璧型底,这种玉璧型底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早则挖足浅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别宽,时代晚则挖足渐深,玉璧足渐窄,晚唐时圈足演变为细窄的玉环底。在整个唐代,该窑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品种特征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釉茶叶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釉瓷,还有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硫璃瓦等。

  二·五代耀州窑特点

  五代时期开始,耀州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其青翠莹润的釉面和精致优美的造型,并不逊于当时声名显赫的越窑青瓷。

  五代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

  1.器胎特征早期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铁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器表多不见唐器常见的黑点状铁斑。白胎器为稍晚期,质地相当纯净,色相当白,呈洁白或白略灰色调致密度和均匀度与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黑胎的青釉瓷,釉色为,暗蓝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常有开片,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透明度好,亦有开片,较黑胎器少,为该窑历代青瓷最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征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较大。

  4.装饰手法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极少见到。

  5.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一器一支垫三足支垫一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后又发展为三点或一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征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

  7.底足特征器物底仍较大,做玉环底,足多外撇。

  8.品种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数黑釉酱釉及白釉褐绿彩瓷。

  三·宋代耀州窑特点

  宋代耀州窑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胎体装饰手法上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图案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钵等。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

  宋耀州窑印花碗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颗粒和气孔;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似的青绿和淡青色;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耀州窑色与五代和宋期相比,普遍发暗;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耀州窑,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8.品种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四·金代耀州窑特点

  金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金耀州窑吴牛喘月纹碗

  1.胎釉特征前期胎呈浅灰色且略显偏褐,此时很少见到宋橄榄色,多见豆青和翠青色,还烧有月白釉瓷;后期改为专为大众烧造的大路货,胎呈土白色浅黄色白微黄白微棕黄等色,致密度和精细度略差,青釉呈青黄黄青姜黄等色。盘碗内底有涩圈。

  2.造型特征造型浑圆厚重,碗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于腹壁,呈倒柱式造型。

  3.装饰手法刻花印花。

  4.装烧工艺特征金元明各时期,所使用的窑炉结构及燃料均与宋代相同类,但金后期至元明,通风和炉体日渐增大,炉内气氛的变化也不在认真控制,所青瓷几乎都具有姜黄色特点。

  5.施釉特征器内外施釉,足底露胎。

  6.底足特征玉环底,器底多饰釉,但底足多不经二次修整,足内墙外斜,外底多呈鸡心状,纹样多层次分布。 月白釉创烧于宋代晚期,成熟于金代,胎于同期青瓷相似,宋晚期月白釉,青度大,白度,似淡青色,釉层亦薄,还常在盘晚内壁或内心加饰印花装饰;到了金代,青色大大减弱,而白度明显增强,一般器物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上乘者往往呈青白色,以白隐隐透出青色为特点,多为素面,浑圆敦厚,釉层加厚,透光性差,如蜡似玉。

  7.品种特征前期以烧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为主,后期烧姜黄釉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金耀州窑钱纹壶

  五·元明耀州窑特点

  元明耀州窑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 状凸起。

  1.胎釉特征前期胎呈土白土黄黄白色,底足露胎部位呈土黄色棕黄色或棕红色,釉多呈姜黄色,少数为青黄色,器内满釉,多数有瑟圈,器外姜黄釉施釉部位,初期与金代相似,为通体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随后改为外底和器足无釉露胎,还烧黑釉酱釉茶叶沫釉白釉及少数白地黑花瓷。后期和明代变化很大,姜黄釉瓷已降为少数,胎釉更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黄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为棕红棕褐色;青釉除姜黄色外,还见黄色黄褐色青褐色等;器外少见满釉。多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现象;此时,多见白地黑花瓷,还有白釉黑釉酱釉和茶叶沫釉瓷,器物施釉部位,大体与同时期姜黄釉瓷相似。

  2.造型特征元代时,最流行敛口圆腹大碗。造型趋简单。

  3.底足特征玉环底特征为加宽,足内墙外斜,并演变为宽直圈足,挖足较深过肩,宽圈足加高。

  4.品种特征前期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后期以烧白地黑花为主,同时兼烧黑白酱茶叶沫釉瓷。

  六·清代耀州窑特点

  清代陈炉窑在传承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耀州窑除白地黑花黑瓷和白瓷外,还创烧了香黄釉瓷以及黄白黑白复色釉瓷等特色品种。

  七·民耀州窑特点

  清代晚期到民初期则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装饰特征是各类富有民间色彩的文字题款的广泛流行和运用,丰富了陈炉窑的内涵。

  图片源于网络故宫博物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上一篇:【常识中心】mac渐变管408适合黄皮吗 下一篇:【分享】王国生:加强监测预警持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紧盯重点环节强化节日期间疫情防控